浪潮新消费:假如要对bosie目前还不长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期,您会如何界定?
刘光耀:三个阶段。
第一,跑通产品,产品是不是市场须要的,消费者认可的。由于服饰品牌太多了,市场又很大,所以前三年就是在验证产品力。
第二,跑通渠道,包括线上线下。这个阶段虽然遇见了很大磨难,开店开得很快、很大,有好多内部竞争等,其实结果也没有完全跑通。
第三,重新调整。首先是产品,跑渠道的过程中,我们发觉第一个阶段所谓的验证只是初步验证,可能产品只有59分,但我们认为早已差不多了,要跑了,但它离真正要求的80分、85分还差很远。其次是渠道模型要重新梳理。
所以经历这三个阶段,我们又回归到最本质的模型上,再去筑牢一遍。
浪潮新消费:调整之前走错了吗,具体走了哪些样的弯路?
刘光耀:肯定是有一定错误的,虽然赢利性就不够好。例如一件大衣卖150块钱可以下降,但卖200块钱就能赢利。我们最后卖150,发觉下降很快,但卖到200发觉消费者不埋单了,那这个产品虽然不能叫跑通了。
最终消费者买这个产品的价值,应当是能让我们在赢利性和下降性上能平衡和兼具。而不是我们跟消费者博弈,他多花一毛钱我们就多赚一分。
现今来看,这也不能绝对叫错误,只是没有把进度条走完。可能设计跑通了,但品质、价格、运营没有跑通。根本缘由是太想下降,想跑得太快。
浪潮新消费:你说之前比较贪大求快,如今虽然没有了,由于犯的那些错误是否真正纠正过来了?
刘光耀:现今肯定没有了。
由于我也是第一次创业,不太接受到现实的负反馈,就是不到长江不死心嘛。你总会认为往后走很顺,当哪个bigdream在的时侯,你都会感觉小困难跟磨难都不重要。
如同在荒漠向前走,老认为有一个宏伟宫殿在等着你,后来发觉那是海市蜃楼,你就开始想找附近的水坑,附近的树丛,要在荒漠里生存下去,就不会再去想宫殿的事了,所以这是意识的转变。
一定是发觉那种地方是个幻想,才乐意开始一步一个脚印,扎扎实实去做。
浪潮新消费:确实在个别阶段不可防止要发生一些失误,但目前真正沉淀上去的是哪些?
刘光耀:首先还是人才。我仍然说虽然最核心的就是团队,包括创业初期的人,沉淀的管理层和设计师,说极端一点,即使bosie出问题了,这帮人另起炉具,还是能干出一家不错的公司。
第二,bosie还是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内部业务体系。这显然要花5年时间建立,之前1-2年主要是在局部业务上,但要把整个业务链打通,把组织流厘清,5年时间是打底的,这个基本单位的业务模型十分重要。
第三,一定的消费者心智。淘宝四百多万粉丝,线下也有几十万私域用户,这种人对bosie是有一定品牌好感度和认可度的,这也是我们所沉淀实实在在的资产。
浪潮新消费:第一点你提到的人才,是指产生了一套比较健全的组织体系,能把人留住吗?
刘光耀:不是,就是具体的人。我感觉做一件小事一个人就够,做一件大事几个人就够,几个人是指最核心的几个人,她们下边各自还有几个人。如同一个指数分裂体系,这样团队就有了。
对我们来说,最核心的就是把松开那十几二十个人,这不像发射鹈鹕那样复杂。
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组织首先是顶楼设计,顶楼设计的本质就是核心团队的价值观是不是正的,能力是不是足够强,是不是有足够的迭代水平。
所以不是说一定是一套体系组织,我过去很迷信这个。明天再想,虽然就是人,是具体的人。
浪潮新消费:但人是十分动态不确定的,为何现今有如此强的信心,手上的那些人真的能把住?
刘光耀:我不想把住她们。我们无法把住任何一个人。控制一个人是很难的,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的亲昵关系。本质上是我们看穿了彼此作为个体的本质。
例如,我不适宜干营运,不适宜干一些大的管理,小的管理可以做。这个本质我花了好久才看穿,原先我感觉哪些都能干。
那我看穿齐贤(注:bosie联合创始人之一),例如他特别适宜做产品,可能不太适宜去做特别复杂的财务模型、数据运算,那这个层面我们就是互补的。
这个本质决定了,若果我们能清晰认知自己和他人,在一块是必然的事。
不取决于开多少钱、给多少股权,这都是短期的局部博弈,常年来看两个人走在一起我相信有命中注定的成份,不管是朋友、合伙人,还是上下级。
浪潮新消费:第二点提及产生了成熟的业务体系,是找到了自己不太一样的公路,还是把行业原有、已被验证的逻辑内化成了自己的能力?
刘光耀:第二种,我们没有做任何颠覆性创新。我们做的是产品、人群和品牌上的局部创新,业务流上是完全尊重行业传统和规律的,但要把规律弄成我们的具体实践须要磨合。
例如我可以写一篇论文,讲服饰行业是如何运作的,但把这篇论文弄成一家实实在运转的公司,须要3-5年。把脚穿到衣服里,是一个深度磨合的过程。
浪潮新消费:在这个过程中,整个业务逻辑里什么环节是困难的?
刘光耀:首先是供应链的组织,最重要的产品虽然就是供应链。不光是如何做加工做生产,而是如何跟研制衔接,如何符合品牌定位,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协作过程。
我们在这点上走过好多坑,包括有人说bosie品质不好,就是两两年前的宿怨。
但明天重新把组织和业务流梳理以后,会发觉品质问题只是一个结果。好多人说你做CEO不管品质吗?我说没有CEO不关注品质,但把品质做好不在于CEO每晚喊标语,而是把业务流跑顺。
第二是渠道端,如何开店,开哪些样的店,店要如何营运,这又是一套特别复杂的体系,这个还在跑。
所以第二条说业务流和组织流的完善,也还只是在特别早期的阶段,距离上市公司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浪潮新消费:有很长的路要走,是在每一个环节量变提高就可以了,还是发展到某个阶段须要质的提高?
刘光耀:我认为是量变。
这个行业就是日拱一卒,每晚跟进一点。体量也是,每位月环比下降30%、40%,一点一点,你的能力和能量都会扩大,而不是忽然三天引进一套先进的技术系统,或则引进一个非常牛的供应商,问题就解决了。
所以也会有两种发展形式,一种是渐变式的,我们想走这条路;还有一种是突变式的,忽然三天一个底层技术突破了,科技界、互联网界会多一点,像ChatGPT,一下整个生态就下来了。
浪潮新消费:刚刚提及走过一些弯路,这种问题的种子是哪些时侯埋下的?
刘光耀:在我童年就埋下了,小公司创始人的性格决定了公司命运,也决定了迈向和历史沿革的路径。
我从小就喜欢做大事,把事做大,贪大求快的态度是在童年埋下的,所以我从来不认为再来一遍会做得更好。
由于只有经历过这些事,才可能反应过来是错的,如同山本耀司讲,要把自己弹射出去,见到那种映射,才晓得自己是谁,这是跟现实的一种互动。
浪潮新消费:bosie创始人个性和公司知性有特别强烈的相关性。您怎样看待创始人IP对创业公司的价值,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?
刘光耀:要把我的个人身分跟bosie做一定隔离,隔离不是切割,我还是实际控制人嘛,还要全心全意为这个公司打工。
核心是在外界,这两个是独立个体。我们不是个人品牌,不是以设计师命名的品牌,还是一个商业设计师品牌,所以首先要保证品牌是具象而非具体的,但人是具体的。
例如我明天在这说错一句话,假如这个话代表bosie,那会有好多人不买我们的校服。
光耀和bosie不是一个必然联接,但有特别深刻的羁绊。所以首先要做隔离,是对品牌的保护,也是对个人的保护。但这些羁绊未来会有更加大烈的物理反应,二者都在同步往上走,之后找到更多交集。
例如我们做创始人IP,目的不是卖bosie的校服。
内部在想的是,假如过去5年bosie有如此强光耀的印迹,或则光耀就是抒发欲很强,而且通过抒发获得了融资,获得了管理层认可,获得了初期的成长,那为何不把他的特质再放大,让他更自由地飞抖音一块钱100个,所以我们内部称之为“自由人”。
相反,bosie早已步入业务的稳态,那我就不应当用自由不羁的性格去干扰。动不动说要开一个旗舰店,要做一个Campaign,这对品牌不一定是合理的选择。
所以创始人和CEO一定是两种角色。创始人骨子里的好多东西会映射在品牌上,但随着时间消散,品牌最终会通过消费者重新定义自己,我就显得不重要了。
浪潮新消费:你常常指出对职工的责任感,指出对投资人要有好的回报。这对bosie的成长有负面还是正面影响?
刘光耀:肯定都有。负面是无法理智决策,心太软做不了CEO,太重爱情会干扰好多商业上的判定。
在和平年代,商业就是战争,慈不掌兵。这跟个人经历有关系,我没经历过残酷的职场生涯,就不晓得商业如此残酷。我的上一段记忆还是在学院象牙塔里,这势必缔造我性格中软弱的这部份。
懦弱和仁慈在商业里不是贬义词,意识到这件事我就要做剥离,因为人很难改变自己的本质。即使认识到了,让我3个月弄成一个心狠手辣、心肠冷漠的人,不现实。
但也有用处,正由于你是这样的人,所以有人乐意跟随你干。投资人认为光耀即使每晚戏好多,也做得不够好,没有符合预期,但也都宽容了。
但常年来看,我没有典型商人的知性和特质,这是最大的疑惑。所以我就把我的特质拉长,再去做商业化,这样才能交集了,我也在找自己的角色和定位。
浪潮新消费:之前您说自己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创业者,如今仍然如此感觉吗?理想中的成熟创业者画像是如何的?
刘光耀:我如今肯定还不成熟。但成熟也没有明晰定义,我也不认为60岁就一定成熟,或则某一个企业家就早已完全成熟。我相信再伟大的企业家,也认为自己在成长。
我理想中的企业家画像不在于是否心软,那是局部的,关键是很晓得自己想要哪些,很晓得自己能做哪些事,也很晓得他人想要哪些。
这儿的他人包括股东、员工、消费者,包括整个社会,甚至对人类的责任。能十分敏锐看穿这种事和人的本质,才是一个伟大企业家必备的特质。
如今我有好多事没认清,例如我的本质,我还在逐渐knowmyself,例如公司的本质、商业的本质、品牌的本质,例如对于整个社会我们能做哪些事,没有认清之前我都认为都是不成熟的。
知只要不到位,行都是在靠运气。弄成哪些事,做不成哪些事,你都不晓得自己在做哪些,那结果就是在随机游弋。
浪潮新消费:你自我分析、自我批评了好多,但作为一个年青创业者才能弄成这样的体量很不容易。bosie走到明天,您个人的特质,在什么方面起到了正面作用?
刘光耀:我不吝啬夸自己,也不吝啬骂自己,但大部份报导都是我骂自己的,你们认为比较反差嘛。
但也可以夸一下自己,我这个人有一点,就是对所有事的结果都是无可无不可,没有期望。其实我想要更多,欲望很强烈,但对结果不太care。
之前就说我对公司倒闭会构想各类可能性,也会特别坦然接受。说难听点,这辈子没哪些大的凡俗成就是OK的,但这并不阻碍我去追求自己的天花板。
所以我更多时侯不会遭到结果的情绪影响。这个点上反倒比更多人更理智一点,我的感性都集中在个人的一些情感联接上,但对自己比较冷漠,比较狠。
例如我们去做创始人IP,重新内部创业,说难听点好多创业者,尤其是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,就会感觉比较脏、累、苦。一旦失败了也会影响公司,影响自己,但我就对自己比较狠。
发抖音第一条视频的前三天我也很紧张,说不会只有100个点赞吧,目标是1000个点赞。由于在你们眼里1000点赞都没有,那证明这事是错的。
但我对结果的预期似乎是比较淡的,得失心没这么重。
浪潮新消费:得失心没这么重,责任心又非常大,同时您之前说自己比较有野心。这三点之间会不会比较拉扯?
刘光耀:本质上跟我的哲学观点有关系。我相信本质上一切的结果最终是无意义的。
作为个体,能对全人类导致哪些样的影响呢?其实有人能引起很大影响,但须要天时地利人和,是很难的。
既然做不到对宏观群体有一些可视化的影响,那当然我们每位人的人生,都是自洽就可以。
所以我更关注的是自意义,就是自己给自己建构的意义。他意义,就是对世界的外部性,是我追求的,但我晓得追求的结果最后如同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,推起来、掉出来,是渺茫的。
但这些情况下,并不证实西西弗斯是幸福的,所以我的哲学观点跟加缪比较像。推石头惟一的意义就是对命运的一种反抗,对虚无的一种反抗。
加缪是厌恶虚无主义的,所以我觉得过程可能是虚无的,但人生的惟一意义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无意义,而且还乐意活着,而不是选择哲学意义上的自残。
所以即使我认为最终如何样不重要,但仍然要在过程中竭力以赴,要去推这个石头,掉出来没关系。
我有这样的硬度,到了60岁、70岁,也会去做我觉得能做的最大的事,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。
浪潮新消费:你以前提到对公司甚至惟一的价值就是融资,这句话是带有一定情绪还是真的如此感觉?
刘光耀:我真如此想。之前跟他人聊,她们说我做服饰行业可惜了,应当做一某些的大风口行业,可以拿更多钱。首先这在我看来倒也不一定,其次我做服饰是由于喜欢。
前两年,我们基本每两三个月拿一轮钱抖音一块钱100个,很小的那个,一轮一轮小步快逃。在这些情况下,我基本所有时间就是认识新的投资人,sale公司,之后回去跟团队沟通,收钱,拿以后马上用上去。招人、开店、做产品。
这本质上也是做下一轮融资,为下一轮融资发展。
所以融资是我的一个业务主线,但融资不是每晚跟投资人聊天,不是那么简单。会有投资人关系管理,会有为了融资去做业务方向,去做发展规划。所以这个本质也是融资。
或则说,本质上我把融资放到了最高优先级,这个回头想是不对的,但当初我们的判定是,只有拿更多钱,有更多筹码,最后才会赢。
这个跟当时对宏观的判定有关系。我们发觉,例如互联网行业,收钱最多的常常就是最后的赢家,之后赢者通吃,其他人全都死了。用这些逻辑看消费品是错的。
这个话听上去比较强烈,带有情绪性,就是怪自己嘛,当然也不完全是。最重要的贡献可能就是这个,但说惟一贡献可能有点过了,肯定也招了一些人,包括定品牌的方向、模式。
浪潮新消费:过去几年融资到的钱也的确发挥了很大价值,不然也没有办法活到现今。但若果现今重新做bosie,融资是不是惟一的路?做法会有哪些不一样?
刘光耀:绝对不是。
融资对我来说是必要的,由于不可能没有启动资金,要么是家里出,也出不了多少钱,要么就是你上来就有一个特别猛的赢利模式。
假如自己没有钱,只能靠融资。要重新做,我的看法是先把单位模型做好,线上线下自己先转上去,做到赢利。
这些下降不一定快,但特别良性可持续,渐渐放量,保持用户口碑,每进来一个用户,尽可能不流失,这样用户资产越堆越高,常年复利。
这个是我们明天重新调整战略要走的公路。但过去有好多积重难返的东西,惹怒了一些消费者,错过了一些消费者,好多人只给你一次机会。
所以一定是有办法的,但肯定不须要那么多钱,1/10的钱都不须要。
浪潮新消费:你的内部内容创业具体是如何的施行路径,如何为bosie创造价值?
刘光耀:说直白一点,就是要培养一个自己的网红。明天线上渠道端的流量,链条里最核心的价值都被KOL拔空,我们受到其苦。
我们合作过好多优秀的网红KOL,但超额收益都被取走了,企业赚不到钱。
构建一个正常量级的网红,上单上的帮助是很大的,并且不一定非要带公司产品,他可以比较宽阔去看行业,但公司的东西肯定是主要的。
第一它可以帮公司打开线上渠道的流量端口,获取更高收益,由于她们也不用支付我佣金。
第二还可以给公司降低收入来源,帮助公司将来稳扎稳打开线下店,本质上就是不须要靠融资支持现金流,等于我自己要给公司打工挣钱。
浪潮新消费:ToC、ToB、ToVC,这两者之间须要的能力是不是有些gap?您是否真能做这件事情?
刘光耀:有gap,对个人和对集体的沟通方法差异很大。
适不适宜我不晓得,由于没做,但我认为是自己喜欢的,就跟我做服饰一样,虽然中间也有机会把公司卖掉,或则套现走。
但bosie对我来说情绪价值太高了,我自己的物质欲望极其低。做这个公司,做这个事就很爽,做内容也是一个道理,所以我如今也不关注最后的结果。
现今的判定是起码是喜欢,那我的特质须要去验证,例如刚开始我认为可以做CEO,后来发觉做不了,是一个道理,但值得去跑。
浪潮新消费:就任以后,你个人状态有哪些变化吗?或则团队发生了哪些变化?
刘光耀:团队很稳定,但是我们如今跟新的CEO团队天天打交道,业务联系好多。
只是我更多精力不放具体营运上了,带一个小团队,可能5-6个人,开始做个人IP,做内容创作。我个人体会是更忙了,就任不是离休,不是辞职,只是换了一个岗位。
我们虽然也是在做品牌,做个人品牌,如何跟bosie形成深层联接,这是我们在思索的新的课题,就很难。
浪潮新消费:最后谈谈服饰行业的问题,虽然服饰须要样式和设计,上面有一些创意性的部份,但又终究无法逃脱是一个流水线工艺化的产品。
作为品牌,这三者之间如何磨合?
刘光耀:一个品牌最终要得到真正的认可,靠的还是精神内涵,品牌力。
文化是重要的,但构建在产品早已完全过关的基础上。如今我们没过产品关,假如产品早已达到85分的水平,那就可以发挥我们的长板了。
我们的长板一定是讲故事,不是讲虚假的故事,而是讲品牌的文化故事。
bosie是国外特别早提出无性别服饰概念的,前面你们都去做,而且当一个商业化的事做。
我们是讲了一个故事,bosie这个名子是如何来的,有一套backgroundstories,这是未来支撑我们走更远的一个基石。但若果你们买的产品不符合预期,那故事讲再好听也没用。
所以我不怀疑bosie有起高楼的能力,如今害怕的是地基不够扎实。长远来看高楼是重要的,但短期大陆基一定要做扎实。
浪潮新消费:bosie的精神内涵是指无性别吗?会不会再往下深挖一点?过去几年bosie产品设计也发生了一些大的变革,最核心的是哪些?
刘光耀:最核心的是“无性别”,底层是潮流平权。先从性别、性向那些最敏感的话题开始,我们是一个勇敢的品牌,勇于说一些、做一些你们不太敢碰的东西,这是一种心态。
我们代表的就是年青人对世界有一套自己独立的理解,这套理解可以用品牌的形式抒发下来。
但我们只是提出问题,提出的问题是服饰有必要分性别吗?一件服饰不仅版形、工艺、面料、设计上有差异之外,有必要定义为女装还是男装吗?男女体型不一样,这是可以理解的,所以版形不一样,但版形早已解决这个问题了。
那如何做无性别?这是很难的,我们也在探求,风格变来变去,也跟我们人员的审美有关系,但最终是要确立一种可持续的大的品牌风格。
这个风格是哪些?可能是有点趣味,有点艺术性,有点鬼马,但也可能稍为简洁一点。过去是比较童真、复杂的,如今在调和,最终这个气味会对,但口感对要花5-10年。
我们去看一些挺好的品牌,例如江南布衣、地素,风格也有迭代,如今已然趋向稳定,在一个波谱的稳定区间里。波谱两端我们不会去做,但也在回升这个波谱。
浪潮新消费:短期内bosie还要解决哪些问题?想成就哪些样的事情?
刘光耀:产品、门店。
产品上,还是要把产品力再往上提,找到最适宜自己的产品定位,从设计风格、品质标准、价格定位、目标人群上。
产品目前最大的不足是没有足够强的生命力。在红海市场,产品不能让人难以拒绝的话,那说难听点还是在靠营销和流量,这是不对的。
初期我们一无所有时,就是由于你们认为产品太棒了,互联网叫ahamoment。
但明天产品没有这么震撼了,我们在反省这个事,是由于你们都在学bosie,同质化严重,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灵感来源有点枯竭了。
这是一个十分感性的标准。其实也有人很喜欢,但没有达到我们理想中,像过去一样对消费者致命的吸引力,这是我们锈蚀的生命力。
要解决这个问题,流程上的提高是必要的。但这只能保证下限,最终还是要看公司的文化知性,是不是一个好的底泥,能长出好的花花草草和参天小树。
做品牌很神妙,既是科学又是艺术,就跟做投资一样。科学的部份我们早已figureout,每位环节要提高10%,30%。但艺术的部份不可说,为何我们的设计师好一季,坏一季,有好多感性的东西在。
我们要不断挖掘,一定要讲的话就是公司的文化气氛。例如我们发觉公司急功近利时,产品就是没有灵力。
慢出来时,似乎灵感变多了,这是一个大的规律。但要再去挖就很有意思了,就是一个玄学。
第二是分店,要构建出最可复制的分店模型。分店从大到小变了好多次,要确认出来,具有商业生命力。
我们明天的判定是100-150平大小比较适宜,在商业中心的低楼层,例如一楼。大约1000-1500块的客总价,不同季节有所差别,肯定不是走快潮流。原先是1000-2000平,客总价可能500块钱,太低了。
浪潮新消费:好多新品牌最开始就会说,自己是诸如xx界的麦当劳,找一个对标。但bosie甚少提及别的品牌,你有哪些比较认可的品牌吗?
刘光耀:我特别喜欢学习,认可的品牌也挺多的。跨界国际品牌例如麦当劳、耐克、优衣库、宜家。
第一精神内涵很强悍,文化力量很强悍;第二又紧贴大众,不是高高在上的,奢华品反倒离我们太远了。
国外江南布衣、李宁、地素、安踏集团都做得十分好,森马这几年做得也很不错,但每位人的知性和打法都不一样,例如耐克和李宁两个体育大鳄也不一样,打法迥然不同,品牌知性也迥然不同。
所以我们这个行业很难找到对标,假若找到了那可能有两种情况。
要么我们怎样做都做不过它,由于你是师父,人家是师父。要么我们根本就没有人家哪个基因,由于每位品牌成长环境太不一样,诱因是很复杂的,所以不用太去管他人。
但每位品牌都有独门秘技,可以学习,补一下弱项。
扫码链接新浪潮!
*本文由浪潮新消费原创,对话刘光耀,编辑陈俨。欢迎加首席交流官白帆陌陌(fan_062400),围观新浪潮同学圈,深度交流资源对接,加入行业创始人社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