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友的一大“快乐源泉”很快就要从互联网上消失了

网友的一大“快乐源泉”——谐音梗,似乎很快就要从互联网上消失了。

7月13日,微博管理员发布了一则公告,表示“为营造清朗的网路空间”,站方将对站内借助译音字、变体字等“错别字”发布、传播不良信息的违法行为,举办集中治理。

因此,要“健全平台用语管理机制,建立关键词辨识模型”,还表示鼓励网友进行相关举报。

网友的一大“快乐源泉”很快就要从互联网上消失了

在评论区,一个高赞评论,一语道出了现在互联网最大的问题,引起了无数网友共鸣:

真正的译音梗没事,有事的是许多平台将各类词汇进行译音和变体,拿来代称。

钱不能说钱,说“米”;气死不能说气死,说“笑s”;人民币或则港元说成“马内”,等等。

究竟该如何样治理?之后的女儿说我要买个新书包100米,我会崩溃。

微博要整顿译音梗,表面上看似是对所谓“不良信息”的重拳出击。

但细细想来,译音梗的流行与传播,究竟是谁在推波助澜?

该被“整治”的,真的是万千普通网友吗?

“新进啵啵间的宝贝们,可以戳右下角小黄车,现今我们的商品只需9.9米就可以秒到哦……”

只要进过直播购物间的网友们,一定对这段话非常熟悉。

啵啵间,指的是直播间;戳,表示点击;小黄车,代指购物车;米,是价钱单位;秒,意为秒杀、拍下。

短短一句话,就有五个指代名词和译音词,如同新时代的“摩斯密码”。

但几乎所有听众都对此表示习以为常,个个都是“破译大神”,甚至能够在评论区进行熟练的互动:

“抖父亲又出新花样。”

——抖音又出新花样。

“14号链接现今秒多少马内?”

——14号链接如今拍下多少钱?

“这个某宝上能拍吗?”

——这个天猫上能买吗?

“主播简直yyds,能加个绿泡泡吗?”

——主播简直永远的神,能加个陌陌吗?

…………

图/摄图网

原本,直播间这么操作的缘由,是来自平台的“话术检测机制”。

固然,这一开始是有用的,避免了一些恶意夸大的引导。

例如,如今我们甚少会在直播购物时看到“中国第一,全网第一”“祖传偏方,永久有效”等不切实际的说辞。

但逐渐地,这种译音和简写,在“一刀切”式的系统监管方法下,变了味道。

互联网时代,网民人数日渐封顶,规模有限。

各平台之间相互争斗,为了把听众和客源锁定在自身平台上,在内容检测时堪称各出奇招。

于是,怪相出现了。

为了避免所谓的“恶意引流和导流”,让平台“更好管理”,现在,在自己的直播间,甚至是视频内提及竞品平台,几乎就会被毫不留情地限流甚至关掉。

稍不留心,都会被平台的“AI抓取”抓个现行。

商业党争之下,你们被逼无奈,只能“见招招术”。

于是乎,抖音弄成了抖父亲,天猫弄成了某宝,拼多多弄成了拼夕夕,易迅弄成了狗东……

对于不能“好好说话”这事,网友也是深恶痛绝:

说究竟,各个为了利益而作出各类限制的社交平台,才是现在“谐音梗”乱象丛生背后,最大的“黑手”。

与此同时,网路热梗的出现,常常也代表着一波爆燃式的热度。

对此,推动了“新时尚”的网路平台喜闻乐见,甚至经常奉为显学。

除了网友们自娱自乐,平台也乐于推波助澜,将其接二连三地送上热搜和各类头条榜单。

各种营销号纷纷出动抖音一块钱100个,集体狂欢,下场赚流量。

在不同的社交网站首页,我们常常可以在同一时间刷到同一个“谐音梗”或者“缩写梗”的内容:

awsl(啊我死了),半夜又emo(情绪消沉)了。

完了,芭比Q(完蛋)了。

这不值得我付出zqsg(真情实感)。

我真是栓Q(感谢)了。

你一定深有感悟,不管自己愿不乐意玩梗,总之每隔一段时间,总要被那些层出不穷的“梗”轰炸一番。

假如说这样的“病毒式传播”只来始于网友的使用,而没有平台的推波助澜,可能吗?合理吗?

流量为王,“口嗨”至上。

这样的流行,恰似一种让人逐渐“上瘾”的慢性毒药。

我们其实都忘掉了,在这种快餐式的抒发方法出现前,我们是如何“好好说话”的。

虽然,对于译音的使用,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化里并不是新鲜事:

平日我们击碎了碗,要喊“碎碎平安”,音同“岁岁平安”。

新人婚床要铺当归和山楂,蕴意“早生贵子”。

新家入伙要放上香蕉和苹果,代表“大吉大利”“出入平安”。

儿子中考时,父亲要穿黑色上衣,母亲要穿唐装,抒发“一路长虹”“旗开得胜”的问候。

图/《南方都市报》

但这种“谐音梗”,大多包含着美好的祝福和亲情脉脉的嘲讽,抒发方式也婉转优美。

这是由于,一套语言体系,承载的常常不只是沟通的基础涵义,更是一个民族蕴涵其中、延续千年的文化内核。

英文有多美?

从字体结构,到绘画艺术;从音韵格律,到朗读吟唱,处处都能体会美。

颜色除了是红橙黄绿,也是桃红、玄黑、月白、黛青……

不仅秋冬冬季四季,更有惊蛰、谷雨、小满、芒种等处暑……

地名可以是北上广深,也可以是长安、云梦、蓬莱、敦煌……

二十四处暑/百度百科截图

写月亮,不是“你看这个月亮又大又圆”,而是“一弹流水一弹月,半入江风半入云”。

写洪水,不是“比书桓去要钱这天的雨还大”,而是“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”。

写一生挚爱,不是“爱吃哪些油?爱老虎油”,而是“从前的日色显得慢,车,马,短信都慢,一生只够爱一个人”。

图/摄图网

当网路平台不断“推陈出新”,用各类各样的热词与热梗,肿胀着我们的神经,消解着我们的抒发。

这种“梗”越是被广泛使用,一些抒发更精确、更生动的词句,则越会被疏远,甚至遗忘。

前段时间,有个词留传甚广:累丑。

指的是一个人长得并不难看,却由于生活的疲劳,变得五官怔忡、状态很差。

网友们深以为然,并纷纷表示自己也是“累丑”一员。

但你们虽然都遗忘了,有个词叫“憔悴”,还有个词叫“形容纤弱”。

类似的事例,屡见不鲜。

语言并非一成不变,我们其实可以适度地发明和流行新的词汇与用语,让抒发更加多元化。

但当这种简单粗鲁的语言,早已像疯狂生长的野草一样,强占了文化的底泥,我们是否应当思索一下——

多年之后,我们留给小辈的文字记忆,究竟会是些哪些?

网路“谐音梗”对于未成年人的摧残抖音一块钱100个,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初现疲态。

“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”结果显示:

全省未成年在校中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,已达99.2%。

对于早已产生完整语言系统的成年人而言,这种简写与译音梗,其实只是无趣生活中的一个闲暇。

但对于许多心智仍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而言,这种网路用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,却是可以漫延终生的。

尤其是年纪较小、正在学习新词汇阶段的儿童,对于新鲜事物的记忆非常深刻,却并没有相应的判定能力。

于是,女儿们会理所其实地觉得,既然出现在了手机上,但是许多大人都在使用,那这就应当是我们语言体系中的一部份。

诗人伊丽莎白·基尔比在《限屏教育》一书中写道:

从出生到5岁,儿子的脑部神经元构建了大量的联接和神经通路,速率是5岁之后的两倍。

然后神经联接得到修整,常常使用的通路得到巩固,少使用的这些则渐渐消失或则被“剪除”。

如果女儿总是重复做一件事,例如上网,她们惟一得到强化的那部份通路便是和数字活动相关的。

而这些支持未来学习的神经联接,则未能得到足够深广的建设。

简单来说,儿童的思维是“用进废退”的。

当她们理所其实地习惯了这种快餐式、不用思索能够脱口而出的抒发形式,再想要去构建有深度、有逻辑的语言模式,便是难上加难。

许多父母应当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

给女儿精挑细选了好多书,可儿子却怎样也不愿读,就喜欢拿着手机刷视频。好不容易读了几分钟,儿子还是会跑过来要手机。

缘由无他——比起动动右手能够几秒更新一次的视频,以及视频里粗鲁直接的抒发形式,书本里须要理解、品味的文字,实在太过晦涩和无聊了。

图/CC0

别说小孩,现今提起“心动”,你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出的,是“山有木兮木有枝,心悦君兮君不知”,还是“他一下就撞上了,额,我的这个心巴”?

《中国青年报》的一项调查显示:

76.5%的受访者坦承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。

其中65.4%的受访者将其归因于同质化抒发、全民复制的网路气氛。

这是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“表达失语症”。

成年人仍旧这么,那小孩们呢?

所以,高中生的试题上,出现了让人毛骨悚然的一幕:

“厉害”的反义词是“666”,与“飘飘然”同格式的词句是“么么哒”,世界上最好吃的巧克力是“奥利给”……

让人出离愤怒的是,有些译音词,早已脱离了“弱化抒发”的负面影响,上升到了侮辱性质。

前段时间,“伞兵”一词忽然在网路上猖獗,初看只让人倍感一头雾水,但了解这个词在网路上所代表的含意后,无数人出离愤怒。

原先,这些“伞兵”用法始于某低俗骂街话的译音变体。

而伞兵,本是一个多么高尚的职业。

当初芦山水灾之时,由15名空降兵组成的冲锋队,在无气象资料、无地面标示、无指挥引导的“三无”条件下,从接近5000米的高空中“盲跳”而下,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。

这些网路译音梗的猖獗,除了是对高尚职业的羞辱,也有着极坏的负面效应。

曾有网友嘲讽,网路时代,你们的语言能力都在退化。

见到晚霞西下的景色,古人能感慨“落霞与孤鹜齐飞”,自己却是“一句哇哦走天下”。

图/CC0

假如我们的下一代,在看到惊艳人心的场景时,绞尽脑汁,却只能脱口而出高呼一句:“666,这真是yyds啊!”那该多么可笑啊。

文字,是一个民族延续火种的“根”。

“汉语拼音之父”周有光曾说:

“语言使人类别于畜生,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。”

而汉字与汉语言文学,更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化弘扬。

在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中,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、尼罗河流域古希腊的象形文字、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,都已经吞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。

惟独中国的汉字,经历了时光变迁,见证了沧海桑田,将血脉存留至今。

图/摄图网

从最初的甲骨文,到明天我们所熟练使用的繁体英文,一种符号,万千个小方块字,穿越了上下五千年时空,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弘扬中奔腾不息。

每一个古老的汉字,都可以说是一块“活化石”,融化着泱泱华夏走过的岁月。

汉字是中华民族最厚实的文化基石。历数过往我们的每一代高手,虽然都为汉字的弘扬与颂扬尽了一份力:

从清朝的草书,到唐代的行书、草书;从最初的简体字,到现在便捷应用的繁体字……

汉文字是鲜活的,是有生命的,是会被刻下不同的时代烙印,代代相传的。

现在,弘扬汉字的重担,落在了我们这代人头上。

而数百年后,我们将会留给后代的东西是哪些呢?

答案,值得每位人思考。

参考资料:

百家号,《网络用语对中学生教育的影响!中学生试题惊见“奥力给”“666”》

中国教育报,《爱刷短视频,对儿子影响有多大?》

王码,《汉字: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