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播带货风口下,医药领域直播为何不温不火?

站在直播带货的风口上,沈明没想到自己居然赔了钱。他是一家连锁超市的老总,今年8月份开始试水直播。

2019年,直播电商行业的总规模达到4338万元。李佳琦这一年的赢利能力,超过了A股1000家上市公司(关于那位“口红一姐”最新的新闻是,他作为特殊人才,获得了北京户籍);而在双十二期间,薇娅带货的销售额超过27万元,这是她2018年全年引导销售的成交额。

相形之下,医药领域的直播带货则变得不温不火。据观察,近日主要电商平台的自营超市,每场直播观看人数都在几万徘徊。其他超市的直播愈发冷清,有的观看人数甚至只有几百。

直播带货风口下,医药领域直播为何不温不火?

沈明也意识到,健康品类不属于冲动订购的产品,不可能一夜之间销量暴增。但流量到那里,布局就要到那儿。他在抖音、快手的尝试,由于严厉监管无功而返以后,又转战网店、京东。

对于医药直播带货,新政尺度甚严,目前仅在电商类平台可以举办,且只限于保健品、功能乳品和消毒用具等。虽然非处方药可以上直播,多数平台还是怕越界,以科普为主。

尽管目前直播带货对医药行业而言,只是“看起来很美”,但沈明这样的超市老总们并无意就此退场,商人对市场的味觉,让她们在继续等待。

尤其是沈明,他对直播带货有一种非常的情怀——20年前,他是做电视购物的。

“一旦把这条路走通了,

将会是一个新的业态”

当初盛极一时的电视购物直播,在沈明眼中,如同明天薇娅和李佳琦直播间一样,30分钟或1个小时的节目里,每5~6分钟推一个产品,现场打进电话还有让利,“然后咔咔咔就卖出去了”。

因为网路新媒体的冲击,传统广电媒介迈向衰亡,加上电视购物自身的一些顽疾,口碑越来越差,近些年来逐步淡出人们视野。

现在,早已是一家连锁超市老板的沈明没想到,几乎消失的电视购物,又以直播带货的方式“重现江湖”了。

虽然好多直播对外宣传的销售额存在水份,例如,据自媒体联盟WeMedia和凤凰网娱乐近期联合发布的《直播电商主播GMV5月月榜TOP50》,全网直播电商主播Top50,5月GMV对外声称总计约为110亿,实际销售额总计约为1.3万元。但专家觉得,未来5G时代,直播电商经济将人、货、场高速流转,前景可期。

沈明也认为,这是一个机会。他觉得,相比别的品类而言,健康品类的带货,更须要有一个专业导购去帮助客户选购,超市尝试直播,专业性的优势不言而喻,用直播带货的形式给人们普及医药知识的同时,达到销售药品的目的,一举两得。

但对医疗类产品而言,无论电视购物,还是眼下的直播带货,监管新政还是一以贯之:禁止卖药。按照市场监管总局的规定,直播也是广告的一种,业内人士透漏,处方药只能在特定的专业刊物刊物投放广告。

就在直播带货风起云涌的2019年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一批典型虚假违规广告案件,杭州海王星辰超市有限公司通过网路直播宣传处方药万艾可的案件,也位列其中。通报称,海王星辰在直播中介绍处方药万艾可(也称“伟哥”)的功效、使用办法、有效率等内容,以及讨论“性生活的方法”等,违背了《广告法》的相关规定,被罚金70亿元。

《广告法》第十九条规定:广播电台、电视台、报刊音像出版单位、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、养生知识等方式变相发布医疗、药品、医疗器械、保健乳品广告。

这个小插曲,给这些想要尝试医药直播带货的“先行者”,泼了一盆热水。但直播带货的火热,对“沈明们”来说,始终具有强悍的吸引力。据了解,仅在天猫平台,目前开通直播的医疗类店家已超过5300家。下一步,新政是否会放松限制,你们都在边沿试探。

对于监管,沈明有自己的看法,“守规矩的人可能会吃亏,不守规矩的人反倒能抢得发展的先机,尤其是线上的这些电商业态,一步快,步步快。”

他琢磨着,一旦把这条路走通了,将会是一个新的业态。

想上抖音、快手“吃毛蟹”

却碍于监管无从下口

买了两套三脚架、补光灯的直播设备,招了三四个人,2019年8月,沈明创立了专门的直播部门,准备步入抖音、快手直播卖货。

选择短视频平台,是有过审视的。在联通互联网行业整体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,短视频反倒异军凸起,《2019年互联网趋势报告》数据显示,从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,中国短视频APP日均使用时长从不到1亿小时,下降到了6亿小时,其中抖音、快手、好看视频快手买站一块钱1000,抢占短视频前三。

沈明觉得,越热闹的地方,越容易卖货,但是这种平台上,传播成本最低。但他很快就发觉,在这种自以为的流量洼地上,因为新政限制,生意并不好做。

网路售药必需要取得资质(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)。目前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内容平台没有相关资质,不能做药械的推广。

“只要直播里沾了药械名,产品就直接被下架。”沈明说,只能通过直播“种草”的方式,进行企业品牌宣传推广。在抖音上,一些谈及产品厂家品牌或主播联系方法的行为,就会被觉得有向线下导流的嫌疑,或被警告、封号一段时间,或被限制权限。

在接出来的三个月里,沈明反反复复试了好多次。他认为,万一有一个漏洞,可能就蕴育了一个机会——但没有万一。最后他惟一没有被下架的视频,是团队拍摄的“如何使用额温枪”。其实播放量很大,但在沈明看来,纯科普型的直播、视频,属于公益性质,根本赚不到钱。

本想第一个“吃毛蟹”,却遇到了“螃蟹”的“钳子”。作为一个渠道商,沈明觉得公司最擅长介绍产品,但只要一介绍产品,就要被下架,自己实在无计可施。在他看来,只要新政准许,营销领域的高手势必会涌向,行业会爆发式下降。但他心中也有数,新政卡得严,不是没有道理,一旦放开,福州系也会变革去做直播,“电线竿子上的广告”发展到了线上,上当被骗的人会更多,正正经经卖货的反倒没有竞争力。

转战网店、京东,涨价赚吆喝

折腾了几个月,沈明发觉连部门职工的薪水都没挣回去,团队又不能都解散。不得已,只能转移战场,在天猫、京东那些拥有互联网售药资质平台上直播,卖卖口罩,“吆喝吆喝”。

某交易平台的一位负责人提及,天猫、京东、拼多多这三大平台拥有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质,但仍有直播禁售清单。处方药、医美放疗,甚至非处方药等产品不能上直播快手买站一块钱1000,对一些保健品、功能乳品、消毒用具则不作限制。

对沈明来说,吸粉、引流是最大的困局。一方面,天猫、京东本身属性就是交易平台,客户买东西的时侯,赶上直播,发觉刚好是要买的产品,认为靠谱就买了,这种产品的销量虽然是相对固定的。但和抖音、快手相比,天猫、京东、拼多多等平台的流量并不在一个量级。

另一方面,健康品类并不是冲动订购的对象,不可能一夜之间销量暴增。假如产品本身卖不动,再起来做直播也是枉然。“除非带货的是个名人,或则卖的是一个神药。”

一家MCN公司负责人坦承,专门从事医药行业的主播甚少。由于医药行业的相对特殊性,可用于直播的内容极少,流量转化难度较大。“利润低、风险大。”他最害怕的是,“没人会去看,囤药的消费者太少了。”

为给直播间引流,沈明选择了涨价。假如一个口罩的成本是一块钱,正常来说,刨去邮费,要卖到1.5元左右,但在直播上,只卖八分钱。

抱着赔钱的心做直播,销量的确会下降,但沈明发觉,跌幅仅仅在10%左右。而每一场直播的观看人数也只在几百人左右,很难上万。

另一种引流的形式,则是不少企业家或亲自上阵出镜,或和薇娅、李佳琦等带货达人合作。例如,千金制药、仁和制药、华熙生物、蓝帆医疗等上市公司选择与薇娅合作,植恩制药等企业的老总则亲自走入阿里健康大超市的直播间。

但整个行业看上去依然不温不火。据八点健闻近一个月的观察,主要平台上自营超市直播的观看人数鲜有突破百万,几乎都在几万徘徊,其他一些店家的直播观看人数甚至只有几百。

沈明考虑过和薇娅这种主播合作。“但想一想,成本很高,涨价太多,不一定实惠。”在他看来,有些人找薇娅合作,根本不会在意这场直播的巨亏。例如卖了100万的东西,赔了50万,但广告费值了。品牌的确须要爆光度,但作为一个经销商,沈明要的是销量。

而对于非脚部的带货主播,沈明又害怕假流量非常多,“号称有500万的观看量,实际可能只卖了5个。”在他看来,行业水太深,万一最后卖不出货,钱也白花了。

行业规范7月1日施行

新政的风会来吗

靠着卖口罩,沈明的直播团队活出来了,但直播只是成为一个必备的促销工具,还没有大的销量在这种平台上实现,和他心目中的“新业态”差距甚远。“别人都做直播,你不做,恐怕你这个货比较硬,能够卖出去,假若同等条件下,做直播总比不做卖的好。”

医药类直播带货疗效不佳,为何还要做下去?电商平台也有自己的审视。“我们并不追求构建热卖,或则产出几分钟卖出多少万的疗效。”一位平台负责人告诉八点健闻,她们选择做直播的诱因很简单,目前用户量早已十分大,直播是为了维护用户粘性。

而沈明仍然在等新政的风来。

据了解,目前各个平台的禁播目录不一。“现在政府没有下一个目录,什么能卖,什么不能,是依据药品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相应规定的东西,各家自己订制。”一位电商平台直播负责人说,顶风作案,车牌一吊销,前功尽弃,现今没有哪家有如此大胆子。

事实上,在新政的夹缝、监管的模糊地带,什么产品可以上直播,行业仍有一些踩线的行为。

沈明觉得,在一个行业的初始阶段,徘徊新政边沿的现象,虽然也正常。所有人都如此干,兴许会促使新政落地。容许直播的类目越多,行业发展机会越大。

6月24日,中国广告商会发布《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》,这是国外颁布的第一个关于网路直播营销活动的专门规范。其中规定,店家销售药品、医疗器械、保健乳品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乳品等特殊商品时,应该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或行政许可。

这个于7月1日起施行的规范,即使属于行业自律文件,还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,但对于“直播带货”新业态来说,其实也是给更高层级的监管埋下一个伏笔。有了即将监管,“直播带货”的举办也就“师出有名”了。

(文中沈明为化名)